"憤怒!",我看到了電影前半部的主軸全是憤怒.

(是的,我終於有機會看了海角七號)

代表會主席是憤怒的,警察勞馬是憤怒的,男女主角更不用說,

女主角友子正業model沒得當,被迫當公關很憤怒.

阿嘉出現在片中高達95%的比例,情緒一直處在憤怒不爽的狀態,

就連茂伯的古椎有一半也是來自他真誠不造作的憤怒.

若說電影反應真實的人生,這是台灣目前社會的縮影嗎?

因為巨大的憤怒無法宣洩,然後在結尾時來個爆發式的大合唱?

才能把憤怒痛快發洩到淋漓盡致,這是rock的根本靈魂嗎?不爽+憤怒=音樂產生?

當然海角七號不會只有這些,但它卻是電影的主線,光只有憤怒+音樂,成就不了一部好看的國片,

它還加了一些別的元素進去,好看的東西也就在此~六十年前七封感人的日文情書.

有人說這七封情書的副線故事是當年新電影的遺毒,

(所謂新電影泛指小野和吳念真還在中影時,國片出了侯孝賢,楊德昌等新銳導演電影的時代)

但我以為這是魏德聖導演發想海角七號的故事起點,事實也的確是如此!

說遺毒我不能茍同,當年的確也有好看的電影,eg:小畢的故事,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.

只是後來變成雅俗不能共賞,國片越走越藝術,也越來越背離所謂的主流市場.

多數觀眾走進戲院要看的是一部"好看"的電影,而非觀後似懂非懂,心情卻更覺沉重的故事.

國片之所以一蹶不振,多半原因在此!

再回到這七封日文情書,我想海角七號之所以感人,並引起廣泛的共鳴,

這七封寫得好極了的情書,絕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

不知這些情書是那個編劇寫的,真是高明!(知道的人麻煩告訴我一下)

老實說信中文藻並不華麗,但是淺淺訴說的情愁,卻剛好能打中人心深處最柔軟的那一塊.

我當時邊看邊想,日文原來是如此美麗又哀愁的語言嗎?

能打破語言的隔閡讓觀賞者有感同身受的動容,

文字所謂最強大的力量莫過於此!!能夠寫到讓人感動,你就贏了!

如果說它是新電影的遺毒而拿掉這條故事副線,

說實在的,電影好看度立刻減少一半!

感動沒有了,剩下的只有不輸周星馳的笑鬧,笑過就忘,遑論成為最賣座的國片.

也有人對海角的總評濃縮成二句:

副線比主線感人,配角比主角好看!

這點我完全同意!

要不是有這些搶眼的綠葉陪襯,光憑男女主角沒啥說服力的演技,大約也要淹沒在滾滾的電影洪流.

 

下一篇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達人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